被化肥“喂瘦”了的土地到底缺什么?
發(fā)布時間:2016-11-12 文章來源:高精農化 瀏覽次數:787
近期,央視《焦點訪談》播出了題為《被化肥“喂瘦”了的耕地》的新聞專題調查,鮮明地指出了我國農業(yè)由于長期、大量并依賴性地使用化學肥料,已經將我們本來健康、肥沃的土地“喂”得板結、酸化、鹽漬化、地力衰竭,其惡化程度觸目驚心!土壤污染、水污染、大氣污染、各種病害,其嚴重程度令人發(fā)指!農民感受頗深的“增加化肥用量不增加產量”甚至“化肥用得越多產量越低”、農產品重金屬嚴重超標、品質惡化、賣難、效益低等等“亂象”已成了普遍現象,土壤危機、農業(yè)危機已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、食品安全乃至國民經濟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敲響了警鐘!
對于土地瘦弱、貧瘠、地力衰竭,《焦點訪談》中指出了個中原因,譬如用肥不平衡、缺乏有機質等等,但是從植物營養(yǎng)學、土壤健康學的角度來看,這個論斷尚不全面,甚至沒有找到根源!
要找到土壤不健康的“病因”,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土壤健康的標準——美國土壤健康學會理事張朝暉先生指出:“健康的土壤中除了45%左右的礦物質即土壤本身之外,必要的還要有25%左右的空氣、25%左右的水、5%左右的有機質和1%左右的微生物?!?br />
照此,我們可以按照土、肥、水、氣,或者按照化肥、有機質、微生物各自的功效來進行一一比照和深入分析,并可在比照和分析過程中充分了解這土地之“瘦”、土壤之“病”到底“病”在哪里?因為只有找出真正的病因,方可對癥下藥,藥到病除!
1、被化肥“喂瘦”的板結、酸化、鹽漬化、不通透、不保水不保肥、營養(yǎng)匱乏、地力衰竭的土壤,毫無疑義是由于化學肥料成分在土壤中長期累積、殘存、得不到有效分解和營養(yǎng)轉化所致,那么,化學肥料、土壤營養(yǎng)的轉化、分解和吸收要靠什么?毫無疑問,那就是“微量元素+微生物菌”!
2、被化肥“喂瘦”的板結、酸化、鹽漬化、不通透、不保水不保肥、營養(yǎng)匱乏、地力衰竭的土壤,其保水保肥、通透性、地力提升要靠什么?顯然要靠土壤中的團粒結構、有機質、腐殖酸、腐殖質,而團粒結構、有機質、腐殖酸、腐殖質的生成要靠什么?毋容置疑,要靠“微量元素+微生物菌”!
3、被化肥“喂瘦”的土壤里的各種污染,譬如農藥殘留、化肥成分殘留、各種重金屬等等諸種污染,在怎樣的理化反應中才能得到消解、降解或者無害化轉化?怎樣才能保證農產品不被污染,提高農產品品質?不用懷疑,還是要靠土壤中的“微生物”,要靠微生物在其繁殖和代謝過程中,對上述污染物質進行分解、轉化、固化、轉移以及新的無害化合成等等,從而達到徹底降解目標,恢復土壤健康!
怎么理解呢?用打比方、通俗易懂的話來講就是,我們都知道“死面饅頭”不好消化、營養(yǎng)差,所以我們要吃發(fā)面饅頭。而土壤、氮磷鉀各種肥料元素就是我們做饅頭的面粉,沒有酵母菌,面粉自身是做不成發(fā)面饅頭的!再譬如,我們面前有一大桌“滿漢全席”,如果我們的胃里沒有消化酶、分解酶,大魚大肉、海參鮑魚吃下去我們卻消化不了,無法轉化成有效營養(yǎng)被人體吸收,我們的體質還是不會因此而強健的,一樣會瘦弱、不抗疾病侵襲,孱弱早夭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!
的確,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,微生物菌不是作物土壤肥料,但是從其功能意義上來講,微生物菌卻是土壤的“好廚師”、“營養(yǎng)師”和“清潔師”! 近年來,各地發(fā)生了大量果樹死亡、作物絕收的案例,其根源還是在于土壤之“病”——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杰教授曾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:“作物長不好的原因是作物的根不好,作物的根不好是因為土不好,土不好是因為土壤里缺乏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!”可謂振聾發(fā)聵,一語中的!
在大量的農村實地調研中我們發(fā)現,正如央視《焦點訪談》中所言,原本用100斤的化肥現在已經用到了200斤甚至300斤,不僅不增產而且還減產,如此則證明——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“肥力”,真正缺乏的而是“地力”!而土壤缺乏地力的根本原因則在于土壤缺乏——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!
在實踐中,各地采用豐惠有機無機復混肥改良板結、酸化、鹽漬化、病害嚴重、污染超標、地力衰竭的土壤,提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量、修復土壤健康、恢復地力、促進作物增產、改善品質,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,投入少,見效快,生態(tài)效果持久。